|
人人都是设计师
它曾改变了历史,是古人腰间的奢侈品,闲谈带钩发展史
627
2020-07-09
分享到:

珠宝匠原创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~


今天朋友给我发来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题。

我猜是想叫我一起,缅怀一下高考前夕知识储备巅峰的高光时刻,感慨一下流年似水、知识如沙,现在脑子里知识已被冲刷得空空如也的悲伤。

讲道理,高考完之后,我已深陷知识荒原很多年。

看到这么一大段,我对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三人的感触,憋三小时可能也憋不出800字。

但是!对那个救了公子小白一命的衣带钩,我很有感触。

战国·西汉龙首双兽头鎏金青铜带钩 长19cm

完全可以张嘴就来:

“没有衣带钩,就没有齐桓公,春秋争霸换了局面,历史改了轨迹......所以,小小一枚衣带钩,在历史的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”

“关键时候,你和死神之间,只隔着一枚衣带钩。”

“现代衣服戴不了?没关系!搞一枚做手绳!能量经历史见证,起死回生临危翻盘,做生意的老板必备。”

“不喜欢戴手绳也没关系!衣带钩的亲戚,皮带扣了解一下?即将上架,正宗和田玉,180一个,还包邮哦亲~”

言归正传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衣带钩,是个什么东西?

鲁闻无知死,亦发兵送公子纠,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,射中小白带钩。小白详(佯)死,管仲使人驰报鲁。鲁送纠者行益迟。六日至齐,则小白已入,高傒立之,是为桓公。---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

秦汉衣着

要说衣带钩,先得说衣服。

在早先,当然是没有拉链和纽扣的,合拢衣服后,就靠衣襟处的几根小带子---学名“衿”,打个结固定。

“衿,衣系也。”---《说文·系部》


穿过汉服的朋友可能会有这个尴尬的经验:那个结系得再紧,也免不了,会,散,开,的......丝绸质的衣服尤其如此。

为了避免走着走着忽然走光的尴尬情况发生,人们就在腰部又加了根带子,也就是腰带---道理和我们打包裹的时候,习惯在中间捆一下加固,是一样的。

在原始社会,东西就那么点,大家都穿着兽皮树叶,麻绳捆一捆就完事,哪怕部落首领也没太多特殊。

到了商周时期,生产力有所突破,统治者和底层奴隶泾渭分明,严密的阶级制度需要靠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和彰显。

而服装作为一个人最明显的外在标志,可以说是礼仪的基础,上自天子,下至士庶,服饰的颜色形制都有明确的规定。

腰带作为服饰中的重要部分,自然也是如此:质地、长短、系束部位,统统需要按规定来。

关于质地:“大夫素带,辟垂;士练带,率下辟;居士锦带;弟子缟带。” 又:“大夫大带四寸。……天子素带,朱里,终辟。”

关于长短:郑玄注:“大夫以上以素,皆广四寸;士以练,广二寸。”

---《礼记·玉藻》

关于系束部位:“带,下毋厌髀,上毋厌胁,当无骨者。” “三分带下,绅居二焉。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。”

---《礼记·深衣》

忽略复杂的形制,总体来看,腰带分为两类,一类以丝帛制成,古称“大带”,或称“丝绦”,男女都可用;一类是皮革所制,称“鞶革”,或称“鞶带”,主要用于男子。

秦代男女装束,图源:2020·中国装束复原秀

丝带可以靠互相系结固定,革带则需要在一头缀一个固定的装置,以便扣上另一头。

秦始皇陵兵马俑腰间的带钩

这种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,一种作成钩状,称为“钩”,也称“带钩”;另一种作成环状,称“鐍”,或称“带鐍”。

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御官的革带


带钩出现较早,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时期。

战国·跽坐人漆绘铜灯

使用时,将带钩固定在带身一端,钩首穿过革带另一端的小孔。

秦始皇陵兵马俑革带和带钩

革带开孔端一般会有若干个孔,以便根据腰围调节,或扣在不同位置,呈现出不同的效果---古人也是很潮的。

秦始皇陵兵马俑示意图

后来发展出了更潮的束带方法---在腰带本来应有钩孔的位置安装上一个圆环,束带时带钩并不直接钩挂在革带上,而是将钩首勾挂在圆环上。

汉·青铜鎏金带钩 长5.5cm 宽4cm

到了战国以后,带钩演化成了环形,附有扣针,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,然后插入扣针即可。从外观上,和我们现代用的皮带扣已经十分接近了,称为“带扣”,或“带鐍”。

汉至魏晋时期 青铜“带鐍”

由于带鐍扎起来比带钩牢固,受到普遍欢迎。三国以后,带钩逐渐退出舞台,被带鐍取代。

西汉 翼虎纹银带扣 云南石寨山汉墓出土

后期的带鐍,炸珠、錾刻、花丝、嵌宝、玉雕,种种工艺百花齐放,奢侈程度轻松甩爱马仕几条街。不过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带钩,下次再带大家慢慢欣赏老祖宗的高定。

唐·狩猎纹带扣 内蒙古布图木吉出土

春秋至秦汉,带钩的黄金期

说回带钩。

  1. 带钩的材质---金属为主,以铜居多

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,带钩还是革带的最佳搭档。材质大多是金属,如金、银、铜、铁,也有用玉、石、骨、木做成的,但为数不多。

春秋·鸳鸯形金带钩,长2.8cm,宽2cm,高3cm,重30.8g 陕西宝鸡益门2号墓出土

目前出土最多的,还是铜质带钩,时间跨度从西周晚期开始到魏晋时期。不过即使是铜制,出土的大多也都经过鎏金,多以金银错工艺在钩体装饰龙凤纹、几何纹,钩首做兽首状,十分雅致。

战国·错金银带钩

春秋战国时期,群雄割据,各国服饰风格迥异,出土的带钩自然也有不同风格。

战国-汉 铜鎏金嵌琉璃带钩

像下图这种嵌有绿松石的铜带钩,造型复杂,图案瑰丽,鉴于楚地多产绿松石,而且楚人做器,风格充满浪漫色彩,无所不用其巧,不负责任推测,有可能出自当时的楚国。

战国·铜错金银嵌绿松石蜂型带钩

铁质带钩在战国早期的秦墓中开始见到。

春秋战国·兽面形金带钩 长8cm

玉质带钩其实在史前良渚文化中就有,但形制比较简单粗犷,推断是穿绳使用,和安装在革带上的带钩不是一回事。

春秋时期的玉带钩体型较小,由于工艺水平所限,制作也不如金属带钩精美。

春秋·玉勾云纹带钩

战国时期的玉带钩,和铜带钩形制很接近,大多也是钩首做兽首状,钩体素面无纹,比较简洁。

战国·玉龙带钩

西汉时期,玉带钩上开始出现了浅浮雕蟠螭、凤鸟等纹饰,加长加大,变得更加华丽。

西汉·螭龙纹玉带钩

  1. 带钩的形制---五花八门,百花齐放

带钩的造型很多样,大体可以分为水禽形、兽面形、耜形(或称匙形)、曲棍形、琵琶形、牌形、全兽形与特殊造型钩。

春秋时期带钩

水禽形、兽面形、耜形(或称匙形)属于小型带钩,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。这类小型带钩主要出现在春秋到战国早期。

除了用于连系革带,还可做佩挂用,以钩挂武器和其它器物,如剑、刀、削、弩等。使用时将钩钮嵌入革带一侧,钩首向下便于钩挂器物。

战国·铜胎金银错鹅形带钩 长8.6cm 高6.4cm

水禽一般有鹅形、鸳鸯形(虽然有时候看过去像唐老鸭),造型生动,小巧玲珑。

春秋·鸳鸯金带钩

兽面形带钩,钩体以浮雕和镂雕的兽面为主。

战国·兽面形金带钩

耜是古代的一种农具,形状像现在的锹。

耜形带钩的钩首小,钩颈细长,钩体连接钩颈的一边较平直,其他三面呈椭圆弧形或多边形。

这种形制最早见于春秋中晚期的燕国墓葬,后主要见于三晋地区(韩、赵、魏国)出土。随着韩赵燕魏从七雄争霸战中出局,耜形带钩在战国晚期也就销声匿迹了。

战国·青铜错金银带钩

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,带钩依然以小型为主,但出现了尺寸更大的琵琶形和曲棒形带钩。

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,是带钩的鼎盛时期,分布范围广,数量形式多,工艺制作精。这一时期出土的琵琶形和曲棒形带钩数量最多。

这一时期的带钩有一个特点---长,有些带钩甚至超过20厘米。

战国·鎏金带钩 长16.6cm

除了变长了,战国中期还新出现了牌形带钩,又宽又大。

战国时期·铜错金错银搏虎纹带钩

大,就能做很多文章。

鎏金、鎏银、错金、错银、包金、包银、雕刻、镶嵌、彩绘,各种手段都使上,装饰华丽,工艺精巧,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,也是精美绝伦。

战国·青铜鎏金嵌绿松石带钩

反正诸侯争霸,各国权贵们见面时总要彰显一下自己国家的国力。于位置显眼的腰部,佩戴一只精工细作,瑰丽辉煌的带钩,没有比这个更含蓄的炫耀了。

战国·贴金错银龙首带钩 长15cm

除了炫耀,大而宽的带钩也是能救命的---挡住了管仲的箭矢,救了未来的齐桓公一命的带钩,可能就这种宽厚的牌形带钩。

战国·错金银铁几何纹带钩 长23.2cm

毕竟从受力面积上来看,这种敦实的牌形带钩,比起弧面又细长的琵琶形和曲棒形,能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。

不过到了战国晚期,这类牌形带钩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全兽形和特殊造型的带钩,尺寸没有固定范围,一般用料考究,工艺精湛,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
战国 熊纹鎏金青铜带钩 长12.5cm

全兽形,钩体满饰雕镂的整体兽形纹饰,常见的有蟠龙、卧虎、犀牛、熊,还有兔、鱼、鳖、蜥蜴、鹿、蛇、猿猴等。

战国·错金银镶松石犀牛带钩 长24cm


战国·铜鎏金嵌松石龙纹带钩 长20cm

特殊造型则以人物人像居多,直到秦朝时期,也还有出现。

汉·铜错金银人面带钩 长9cm


秦始皇陵兵马俑带钩


战国·骑马人带钩

战国群雄争霸,民俗文化也是百花齐放,秦始皇一统天下后,统一了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,服制也归于一统。

春秋战国各式带钩

秦汉时期,带钩流行的主要样式是水禽形、曲棒形和琵琶形,其他战国时代的带钩基本淘汰。

汉·铜错金银瑞兽铜带钩 长13cm

进入汉代,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,带钩向小型化发展,多在2-8厘米,超过10厘米的就已少见。

汉·水晶鹰形带钩 长5.4cm

汉武帝刘彻有个宠妃钩弋夫人,也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赵氏。传说其天生握拳不能伸展。

汉武帝过河间,“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”,于是武帝召见,轻轻一掰,就把人家传说中从未展开的,别人使劲都掰不开的拳头打开了。

大汉情缘之云中歌剧照 钩弋夫人

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,因此赵氏被称为拳夫人,又称钩弋夫人,后被封为婕妤。

这也验证了西汉时期带钩体量较小,要是换成战国时期那种十几二十几厘米的带钩,换姚明来也没法一手握住啊。

汉·纯金兽形带钩 长6.4cm

这一时期,琵琶形和曲棍形的带钩逐渐定型为钩首以龙头造型为主,钩体弯曲,整体呈“S”龙形。

汉·白玉雕龙带钩 长8cm

当时人们相信,在日常用品和衣服上描画祥瑞的图案,可以引出真正的祥瑞,叫做“发瑞”。

而龙形的带钩,也让其跻身祥瑞器,甚至出现在了用于祈福禳恶的压胜钱图案上,充满吉庆意味。

汉代压胜钱,一面书“寿西王母 大宜子孙”,一面书“乐无事 宜酒食”,配有带钩图案

从王莽篡汉到东汉末年,国家从分到合再到分,政局几经动荡。而历经光武中兴、明章之治、永元之隆,东汉疆域又大大扩张。

东汉疆域图

因此,东汉是历史上带钩的大小差别最明显的时代---小的仅有1.1厘米,大的超过21.8厘米,但也是带钩分布最广的时代。

汉·白玉凤纹龙首带钩 长3.4cm


汉·铜鎏金嵌松石螭龙带钩 长17.2cm

东汉末年,带扣兴起,魏晋南北朝时期带钩逐渐被带扣取代,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汉·鎏金带钩 长12cm

元明清,卷土重来的带钩

唐宋时期,由于复古风潮的传播,带钩又卷土重来。材质以玉器为主,工艺更加精致,也融合了一些异域风格。

唐·黄玉勾云纹龙首带钩

此时的带钩,钩首较小,腹较宽,呈琵琶形,构体一般刻有精美纹饰。

宋·白玉雁形带钩

到了元明清三代,带钩忽逢第二春,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很多,并且都造型优美、技艺高超、玲珑奇巧。

元·白玉龙纹带钩

此时期玉带钩一般都有花草、动物的浮雕和立雕,钩首多为龙头形,龙纹题材最为常见。

明·白玉「苍龙教子」带钩

金镶宝石,或是鎏金嵌宝的带钩也有出现,设计精美,造型流畅,即使现在的镶嵌水准,也不过如此了。

明·嵌金龙头带钩


清·铜鎏金嵌宝石带钩

J先生说:

一枚小小的带钩,背后能窥历史动荡,可见国家分合。

它曾因失去用武之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,也因人们对美的追求又重回舞台。

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成就其美,各时期的文化赋予其韵。

庄子曾用它讽刺道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”,学者们还在为“男儿何不带吴钩”里的吴钩究竟是兵器还是带钩而争论不休。

珠宝玉石是承载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,我们不仅爱它温润瑰丽,也爱它背后时光脉脉。

始于颜值,陷于文化。

嗯,终于钱包。

参考资料:

王仁湘:《带钩概论》,《考古学报》1985年第3期。

王莉:《带钩及其演变》,《文博》1996年第1期。

王仁湘:《古代带钩用途考实》,《文物》1982年第10期。

公柏青:《浅谈汉代压胜钱上的带钩图案》,《中国钱币》2011年第3期。

0 0